热门关键词:百度百度百度

咨询热线:

023-6371-5737

健康中国
麻杏甘石汤:治外感肺热喘咳名方
浏览量:9553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4-04-12 12:11:15

麻杏甘石汤:治外感肺热喘咳名方

时间:2024-03-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邱健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药物组成: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箇(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处:《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方证及方解

以上两段条文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从“不可更行桂枝汤”一句推知,无论是发汗还是下法,在这之前应该是太阳病,发汗或者下之后,导致表热内陷于肺,肺热壅盛于里。热邪迫肺,肺气不利,遂而作喘。肺热蒸腾,迫津外泄,所以汗出。肺热外蒸,皮肤虽然“无大热”,但胸腹部必然灼热烫手,反映里热壅盛的本质。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宣肺热,下气平喘。

本证中的汗出是热汗蒸蒸,与桂枝汤证的自汗不能等同地看待。喘促是主症,以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并兼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里热脉症。

本方是治疗外感肺热咳喘名方,以麻黄为核心,组成两个药对。麻黄配石膏,药性一寒一热,是相反的,药味属于辛味,是相同的,两药相配,善于清宣肺热。麻黄配杏仁,一宣一降,相反相成,调节肺气,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体现清热、宣肺、平喘三种功效。

本方与麻黄汤、小青龙汤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都是可以治喘的,麻黄汤、小青龙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以表为主,喘属于兼症。本方证属于里证,以喘为主。

用治肺炎体会

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急性疾患,多属于“风邪犯肺”“肺热咳喘”等范畴,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为主症。发病原因以感受外邪为主,由其他疾病传变者均有之。感受外邪,有风寒、风温的不同,其中以风温最为常见。盖肺被邪束,闭郁不宣,化热烁津,烁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上述一系列肺气闭塞的症状。

中医对此病治法繁多,以简驭繁,笔者惯用《伤寒论》麻杏甘石汤加味统而治之。一般用量:麻黄6克,杏仁12克,生石膏30~60克,甘草6克。功能:解表宣肺,清火泻热,化痰止咳,下气平喘。有关加味治法,概如下述。

①喉中疾鸣,痰浊涌上,气急鼻煽,甚至胸闷抬肩者,加苏子9克、葶苈子15克。胸高气急,气不降也;喉中痰鸣,痰浊上涌,热痰留滞也。苏子擅降肺气,葶苈子专泻痰浊,即与《医宗金鉴》苏葶定喘丸合剂,有泻肺平喘之妙。

②夜热较甚,烦渴不宁者,加地骨皮15克、桑白皮30克。夜热较甚,肺中火热为患也。地骨皮长于治骨蒸,亦能退夜热,烦渴不宁,津液不足也,桑白皮能止渴除烦,即与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合剂。

③痰稠胶结,甚难咯出者,加瓜蒌仁24克,浮海石12克。瓜蒌仁润滑涤痰,浮海石味咸软坚,两味合用,为朱丹溪治疗稠腻黏痰之经验。

④鼻塞流涕,脉浮滑数者,表卫症状未罢,视其轻重加桑叶12克、菊花12克,或银花12克、连翘12克,以疏风清热。此辛凉轻剂或辛凉平剂合辛寒泄热法,令气、卫两解。

⑤痰中带血,或痰如米粥,腥臭异常者。若咳吐痰血乃热壅血瘀,宜加苇茎30克、桃仁12克以清肺化痰,即合《千金方》苇茎汤之义。痰如米粥,腥臭异常乃肺受灼热,腐败化脓也,当加鱼腥草30克、桔梗12克,以解毒排脓,或用冬瓜仁30克、金荞麦30克,亦可获效。

⑥暴气喘息,壮热烦躁,腹满便秘者,加大黄15克(后下)、枳实15克。肺与大肠相表里,实邪壅肺,移于大肠,腑气不通,肺气愈胀,故便秘壮热,喘息气促。大黄、枳实通利大肠以疏通肺气之壅实,亦即“上病下取”之义。若热盛喘息,大便未秘者,加黄芩12克、浙贝母12克以清肺化痰下气,乃力从上焦撤邪。

⑦咳引胁痛,转侧不利者,加白芥子12克、前胡15克。由于痰热内停,经脉受阻,气机不利乃作胁痛,故用白芥子以豁痰,通其经络,佐前胡止咳,并除内外之痰实。

⑧脘满痞塞,饮食不思者,加莱菔子9克、芒果核15克。气机阻滞,故脘满胃呆,莱菔子化痰消食,芒果核导滞除痰,此寓健胃于清热之法。

⑨泄泻频仍,大便水样者,加车前子15克、薏苡仁30克。薏苡仁清利淡渗,车前子利水止泻,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旁开支河之法。

⑩口干舌燥,干咳无痰者,麻杏甘石汤中麻黄宜用蜜炙,或以麻黄根15克易麻黄,加沙参24克、麦冬15克。因肺被热烁,阴津受损,故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汤中麻黄颇有发越致燥之虞,麻黄蜜炙发越之力不大,独取其下气平喘之功,近年资料报道麻黄根有平喘作用,以麻黄根代替麻黄有平喘而不发汗之妙,加沙参、麦冬润燥养肺,效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之法。

出血,发斑,舌绛无苔,脉细数者,加犀角1.5克(粉,冲服)〔可用水牛角(先煎)60克代〕、玄参15克。热入营血,血热妄行则出血发斑,犀角清心凉血,玄参养阴化热,即有“清营”“化斑”之义。犀角价高难觅,笔者多以水牛角代之,效果相当。

烦躁、狂乱,神志不清者加牛黄0.6克(可用人造牛黄1克代)、猴枣0.6克(可用猴枣散―瓶代),以牛黄清心解毒,猴枣豁痰镇惊,此为凉开之法。

四肢抽搐,项强口噤,两目窜视者,加羚羊角1.5克(粉,冲服)〔可用山羊角(先煎)60克代〕、钩藤15克。邪扰肝经,内陷厥阴,故风动抽搐,口噤窜视,用钩藤息风止搐、羚羊角平肝清肺,合羚羊钩藤汤之义。羚羊角贵重不能常得,笔者多以山羊角代之,价钱便宜,效果满意。

邪实阳虚者,证见发热喘促,摇身撷肚,面色青紫,肢冷汗多,舌淡白苔黄厚,脉象虚数。此阳气已虚而邪实未去,每易导致内闭外脱,宜麻杏甘石汤,以麻黄根易麻黄,并速加人参〔朝鲜参10克(另炖)或红参15克(另炖)〕、熟附子(先煎)15克以扶元固脱,此时石膏用量宜斟减,以防心阳受遏。如纯阳虚无邪热者,麻杏甘石汤不可予也,当用参附龙牡以回阳救逆。此类危重症候,切莫疏忽,必须细心观察,中西医结合,积极治疗,以防意外。

发热而喘,干咳无痰,唇红舌剥,脉细数无力者,为阴分已虚邪实仍在,宜麻杏甘石汤,以麻黄根易麻黄,并加玄参15克、阿胶15克(烊化)(或以百合30克、生地30克代)以滋阴养肺,泄热清邪。

支原体感染者于麻杏甘石汤中加龙胆草10克、薤白20克。二药经临床验证对治疗支原体感染和小儿百日咳有效。

临床上肺炎的症候常会错杂并见,而治疗上又往往数法共冶一炉,方能丝丝入扣,节节合拍。以上加味治疗处方均为成人剂量,小儿用量又当酌减。经笔者长期的临床实践,用加味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炎,只要辨证得当,疗效相当满意的。

医案举例

案一

黄某,男,3岁,在某卫生院住院部就医,因发热咳嗽3天,体温39.8℃而入院治疗。症见:气急,鼻煽,咳嗽,微汗,夜间烦躁不安,纳差,口渴但不多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中医辨证:外感风寒,郁久化热,邪热迫肺。

处方: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患者服药2剂后热退喘平,停药观察一天,精神饮食及工作如常,予四君子加减2剂,嘱回家调养。

案二

李某,男,2岁。因患麻疹,疹出不透,高热气急,由家长抱来治疗。家长诉患儿发热3天,今晨出疹,疹色尚红润,傍晚体温突然升高,气息喘急,咳声不扬,疹子隐没,胸背及两上肢尚有紫黑色疹点。烦躁不安,曾抽搐1天,诊其口唇干燥,口渴不多饮,体温39.5℃,昏睡。脉滑数,舌红,苔薄干。

西医诊断:麻疹合并肺炎。

中医辨证:疹出感寒,麻毒内攻,肝风内动。

处方:麻黄5克,杏仁6克,甘草1.5克,生石膏15克,浮萍3克,红条紫草6克。

翌晨3时,疹子重见,色泽红艳,热势稍降,喘急减轻,神志清醒。上方去浮萍、红条紫草,加蝉蜕、花粉,再服3剂,疹收热退,共住院4天出院。(本期主讲者:全国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邱健行)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