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百度百度百度

咨询热线:

023-6371-5737

新闻资讯
中华民族名医像67=吴其濬:在植物学领域谱写炫彩华章
浏览量:16508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2-01-10 12:25:24
吴其濬:在植物学领域谱写炫彩华章
□ 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英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画作由唐秀玲创作,李经纬题款,李俊峰提供。
清代杰出植物学家吴其濬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城西南的八里松(今属汪棚乡大皮村)。陵墓正门大匾上写着“状元公馆”四个大字,旁有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宣宗旻宁为吴其濬颁发的恤赐祭葬上谕:“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存跻卿贰,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轸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由此看来,状元、巡抚、植物学家,这些身份应是吴其濬一生的缩影。
状元及第学优而仕
吴其濬(1789-1846),字季深,一字瀹斋,别号吉兰,自称雩娄农,出身官宦世家。吴氏乃当地望族,吴其濬父辈及叔伯兄弟11人中共出了6名进士,故当地人称吴府为状元府。父亲吴烜官至礼部右侍郎,胞兄吴其彦官至礼部侍郎。在“一门皆鸿儒”的世家风骨熏陶下,吴其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聪慧好学。他于嘉庆十五年(1810)取得顺天乡试第31名举人,后通过捐纳被授为内阁中书。二十二年(1817)丁丑参加会试,中式第231名,殿试升为一甲一名进士,成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道兴元年(1821)充实录馆纂修官。
归乡守孝潜心耕读
1821年秋至1829年间,吴其濬父亲、兄长、母亲相继病逝,令其悲痛万分。吴其濬在家乡丁忧守孝期间,寄情于田园。不同于时隐时仕又幡然醒悟、归隐自然的陶渊明,亦不同于坎坷求仕、隐居山水间的孟浩然,他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少志得酬的慰藉之情。自幼聪明的吴其濬少时即立志深研植物学,孰能想到,久而久之,一时性起变成了永久的追求。成年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吴其濬任广东乡试正考官期间,适逢广柑上市。他在品尝之余,到柑橘园深入实地考察,探讨繁殖育种的栽培技术,观察其生长特点和对气温、水分、土壤的要求,并购买了千株幼苗移栽家乡,经嫁接后取得成功。或许正因此机缘,令吴其濬感受到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同年,便在固始城东史河湾地建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植物园,取名“东墅”。他阅读了大量古代植物学方面的书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植物培养的经验,开始钻研植物种植和培育实验,自此过上“种桃八百株,栽柳三千株”“编槿为篱,种菜数亩”的恬静生活。据《固史县志》记载,东墅门前曾有一副对联:“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可见吴其濬在东墅生活的九年中,不仅亲身耕种,潜心研究植物,还不忘读书立著,秉承了元祖耕读传家之志,其自谦“雩娄农”,实至名归。
封疆之臣心系草木
如果说东墅植物园的躬耕生活是吴其濬观察植物乃至成为植物学家的重要经历,那么宦游天下的从政之路,则为他的植物学研究带来了更多机遇。
道光九年(1829),吴其濬进京补官,相继任教习庶吉士、擢南书房行走、提督湖北学政、擢鸿胪寺卿等职,更于道光二十年(1840)起,官途遍布湖北、湖南、浙江、云南、云贵、福建、山西等地。无论到哪里,他都随时留意身边的植物。为了能够正确认识植物用途,使之为民所用,吴其濬利用公务之余,采集植物标本、进行试验并记录植物性能。在赴山西途中,为了弄清当地党参的性状,纠正庸医的错误认知,揭露药市的虚假销售,他派人采集植物标本,亲自观察药苗形状,得出了党参形状很像初生苜蓿,气味接近黄芪的结论。经过庐山时,他听闻了一种名为豆叶菜的野菜,派人前去取之。除此以外,胡麻、大豆、稻、梁等粮食作物,橙、无花果、梅、杏等果树植物,白杨、柏、桦木、樟等园艺和经济植物等也是他关注的焦点。另外,只要条件允许,吴其濬便亲自培植植物。例如他曾移植甘蓝于湘中,发现其畏湿喜燥的特点。他还将薏苡种子撒在房屋四周的花坛中,发现它能够开花结果,易于栽种。但并非所有研究都如人愿,有时因为季节或环境等客观因素所限,屡次尝试仍无法得到植物标本,吴其濬不免时时挂念,引以为憾。如油头菜一物:“余屡至,皆以深冬……搜采少所得,至耿耿。”由此可见他对植物研究工作的无限热爱之情。
吴其濬非常注重对原植物的绘制工作,在各地巡视途中也时刻留意草木,并及时对照绘制图谱。他曾于途中偶然发现鬼臼一株,适遇山民担以入市,花叶高大。因该草生于深山中,北方人少见,他立刻绘图留存。另外,当遇到难以鉴别的植物时,吴其濬便将植物形状绘制成图,以便后续考证,从不妄下结论。十分难得的是,他深刻意识到,对于植物学知识,“乡人”要比“士大夫”了解得更丰富。田野中劳作的牧竖、老农、圃丁,随处可见的舆台者、樵夫,乃至走街串巷的小贩商贾,都是他从事植物学研究的良师益友。得益于这种民间调查的方法,他收集到大量准确的一手资料。对于那些轻视实践、不实事求是者,吴其濬坚决予以批判。这体现了他务实、严谨、求真的科学品质。
著述图考功垂后世
吴其濬青年时期与植物结缘于东墅——农耕、栽种、阅读、实验;壮年时期与植物相遇于山河——考证、采集、记录、制图。这些宝贵的经历为吴其濬在植物学领域谱写炫彩华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多年积累沉淀后,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两部著作应运而生。其中,《植物名实图考》一书是继《本草纲目拾遗》之后,具有相当高学术价值的本草学著作。全书38卷,内容涉及植物学、农学、药学、林学、园艺学等方面,共收载药物1700余种,共分为谷类、蔬类、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类、木类等12大类,文中对所载植物的名称、产地、品种、形态、性味、功用均有详细叙述。该书收录品种比《本草纲目》增加了519种,书中植物形态图绘制较为精细,且对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考订特别详细,纠正前人之误,为植物分类提供了宝贵资料。该书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成稿,但遗憾的是,吴其濬未看到著作付梓,便卒于山西巡抚任上。一年以后,该作由继任山西巡抚陆应谷代为刊刻,从而得以流传于世,并备受中外学者推崇。
吴其濬凭借在治学过程中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态度,除了在植物学上建树颇丰外,在农业、矿物、水利等领域也成果丰厚,著有《念余阁诗钞》《滇行纪程集》《滇南矿厂舆程图略》《云南矿厂工器图略》《军政辑要录》《奏议存稿》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