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百度百度百度

咨询热线:

023-6371-5737

新闻资讯
中华民族名医像(70) 张锡纯:衷中参西的医林楷模
浏览量:19232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2-02-16 10:34:45

中华民族名医像(70)

张锡纯:衷中参西的医林楷模

时间:2022-01-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英华 甄雪燕 梁永宣

 

画作由杨斌创作,李经纬题款,李俊峰收藏并提供。

生石膏是一味中药,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阿斯匹林是一种西药,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这两种药物看似毫无关系,尤其在近代西医刚刚传入中国时,中西药之间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一个大胆跨越这个鸿沟的医家,就是近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张锡纯不拘一格,将中西药原理互参,尝试在临证中将中西药物共用,被誉为“实验派大师”,他也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笃学不倦

张锡纯,字寿甫,生于1860年,卒于1933年,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人。张锡纯祖上累世业儒,在当地颇有名望。“济世利天下”是儒家对人生最高理想的期许。由于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比较接近,自古以来,儒生们便把从医当作仅次于求仕的人生选择。正因为如此,张锡纯的祖父定下了“读书之外,可以学医”的祖训。自幼受父亲教导,张锡纯在熟读经史百家以外,又兼习医学。他天资聪颖,十多岁就能写一手好诗。在父辈的期许下,张锡纯一心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然而,接连两次科考失败使张锡纯感到非常沮丧。直到33岁,他依然只是个秀才,只好在私塾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张锡纯不甘心自己而立之年仍然一事无成,他看到穷苦大众经常缺医少药,被疾病困扰,于是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苦读医书,立志成为一名济世活人的苍生大医。

西学东渐之际,张锡纯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科学,并对这些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自学了化学、生物等西方科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彻底放弃科考,通过自学,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同时,他依然坚持自学医学,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临床实践。19世纪中期的医学界,中西医俨然对峙,各分壁垒,一方面是崇尚维新者侈谈西学,视中医如草芥;另一方面一些中医界的人顽固守旧,排斥西医学。在西方科学思想的大力冲击下,中医药受到质疑,甚至被否定。在这种背景下,张锡纯萌发了汇通中西医的思想,对传统中医学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将西方医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医学中,并开始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

汇通中西

辛亥革命后,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十分欣赏张锡纯的医术,邀请他到军队里做军医正。张锡纯欣然从军,开启了专业行医的生涯。担任军医期间,他辗转于武汉、邯郸、邢台、德州等地,其医术精湛,受到军中上下的一致尊重。后来,奉天税捐局局长齐自芸看过《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后,将其中的一个方子推荐给了一位朋友,以治疗其妻的癥瘕之证。患者服药后很快痊愈了。齐自芸对张锡纯十分敬佩,他找到大帅府的秘书刘尚清,提出把张锡纯请到奉天来。

1918年,刘尚清在奉天乡绅及天地新学社的资助下,开办了我国最早的中医院——奉天立达中医院,并请张锡纯担任院长。在担任院长期间,张锡纯提倡中西医合作。他在西方医疗的管理模式下,引进西医诊疗仪器,积极开展中西医汇通工作,将中西医汇通思想付诸实践。当时,中国的医院都是西医医院,而且日本人也已在奉天开办医院,但在张锡纯的带领下,奉天立达中医院治愈的人越来越多,医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中医院的名声直接压过日本医院的风头,充分证明了中医卓越的临床疗效。

张锡纯勇于探索,开辟了在药理上汇通中西的途径,研制出大量新方剂。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解热镇痛药物,在近代传入中国,按照中医思维,张锡纯将阿司匹林当作解表药来使用。麻黄汤是传统的中医解表方,有很好的发汗作用。有一次,张锡纯给患者开麻黄汤发汗,但患者喝了以后还是没有出汗,于是他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用西药阿司匹林,开出了“麻黄阿司匹林汤”,在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的双重作用下,患者很快就汗出热退,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治疗癫痫时,张锡纯将西药镇静剂与清火、涤痰、理气的中药相互配合使用。在治疗梦遗时,他又用溴化钾或水合氯醛来配合中药方剂,以增加中药镇脑安神的作用。

张锡纯是最早接受并使用西药的中医,他提出,“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在临证中,张锡纯从不固步自封,永远敞开大门,吸收新的研究结果。他是近代中医界中西药并用的第一人。

办学教书

近代以来,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然而,中医教育始终没有被列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中医高等教育更是长期缺失。为此,中医界同仁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积极筹办中医学校,编写中医各科教材及讲义,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医,培育人才。

1926年,已经73岁高龄的张锡纯在天津悬壶之际,设立国医函授学校,开创了中医函授教育的先河。为改变历代中医传承中“人自为师”“家自为政”的旧式教育模式,张锡纯将西医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融入中医函授教育中。他曾经说过:“吾老矣,今将未了之事,托诸函授,四年之后,吾门中必有人材辈出,以行吾志,则可息影田园,乐吾天年也。”创办中医函授学校就是要发展壮大中医人才的队伍,使中医后继有人。为了建好国医函授学校,他白天省病诊疾,夜晚撰写教材、回复学生的信件,同时还亲自担任教务,制定国医函授学校的各项章程与课程科目。

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在函授教材中引入了西医学知识,如《药物学讲义》。这本教材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第四期的内容,它的前四卷是“中药解”,记载了70味常用中药;第五卷是“西药解”,记载了45种西药。张锡纯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在书中讲述中西药的药理知识和使用经验,阐述了很多新观点。国医函授学校学生众多,虽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张锡纯,但通过书信问答,张锡纯的名声早已传开。因为所有来信和问题他都会一一亲自回复,尽心尽力解答。

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日夜操劳,积劳成疾,张锡纯于国医函授学校开设的同年不幸病逝。虽然张锡纯在学校开设不久便去世了,但是他对中医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天津培养学生500余人,遍及全国各省市。

张锡纯为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中医保留了火种。他的学术思想传遍大江南北,远播东南亚,被誉为“轩岐之功臣,医林之楷模”。他所编写的讲义,为后世中医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范本。(黄英华 甄雪燕 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