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百度百度百度

咨询热线:

023-6371-5737

健康中国
王毅刚用合谷刺法治背部肌筋膜炎经验
浏览量:14657    From: 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    Time:2023-05-15 10:17:12
王毅刚用合谷刺法治背部肌筋膜炎经验
□ 周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苟春雁 重庆市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王毅刚系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毅刚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多年,专注于古代针灸临床刺法技术的传承与研究,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在背部肌筋膜炎的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笔者有幸跟随王毅刚学习,受益匪浅,兹总结其合谷刺法治疗背部肌筋膜炎临床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背部肌筋膜炎中医称为“肉痹”“筋痹”,该病疼痛位置固定且易反复,长期反复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现代医学认为背部肌筋膜炎是以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沉重感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肌肉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无菌性的炎症,其病因主要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现代病理学研究认为,其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肌筋膜的黏连、纤维化甚至钙化等。背部肌筋膜炎为经筋方面疾病,《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筋之病,寒则筋急”。背部肌筋膜炎的发生与患者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有密切关系。该病病因病机在外责之风、寒、湿三邪侵袭,加之外伤不愈合或长期慢性劳损,致筋脉拘急挛缩,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在内责之肝肾亏损,不能濡养筋骨。

背部解剖

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肌筋膜从外向内由皮肤层、皮下浅筋膜层、深筋膜层以及由深筋膜包裹的肌肉等组织层构成。深筋膜随着肌肉的分层而分层,与肌肉的关系最为密切。背区的深筋膜分为两层,即深筋膜浅层和深层。深筋膜浅层覆盖于背浅肌群斜方肌、背阔肌的表面,深层位于斜方肌、背阔肌的深面,再向内为肩胛提肌、菱形肌,以及背深肌群竖脊肌、夹肌。背部肌筋膜炎常发生在背部肌肉劳损或外伤后病情迁延不愈时,此时局部肌肉发生痉挛、水肿,肌肉内压力增高,致使肌筋膜的扩张程度受到限制,促使炎症因子释放。王毅刚认为,由于血管和神经都沿着肌间或肌群之间的筋膜间隙走行,所以当背部肌肉、筋膜局部产生炎症时,神经和血管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疼痛。

合谷刺法及其机理

合谷刺出自《灵枢·官针》中关于五刺的论述,五刺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输刺、合谷刺5种刺法。《太素》对于合谷刺的解释为:“刺身左右分肉间,犹如鸡足之迹,以合分肉间之气,故曰合谷刺。”此处合谷特指分肉。《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并在分肉,调之分肉。”《灵枢·官针》言:“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是目前治疗软组织病变、肌肉痉挛、瘫痪等疾病,在患处局部施针灸或推拿疗法的理论依据。

《灵枢·官针》有专门介绍及治疗经筋病的若干刺法,在选穴方面主张以痛为腧的选穴原则,即所谓的阿是穴。阿是穴用于软组织损伤疾病,除压痛点这一含义外,还包括可感知的病症反应点。现代医学将局部压痛点又称为皮肤反应点、阳性反应物、触发点、运动点、反射点,如硬肿的肌肉、筋腱隆起、紧张、拘挛、牵拉处等,是肌肉组织中变性的部位,边缘界限清楚,多呈硬结状,触压时异常敏感及疼痛。有学者根据文献研究统计合谷刺法选穴的频数,其中阿是穴出现频率最高,占23.38%,其次为肩髃穴,出现频率3.90%,可见二者相差甚远。可以得知,阿是穴是合谷刺法最常采用的穴位,也验证了合谷刺法是以痛为腧的特色疗法。

背部肌筋膜炎是背部筋膜、肌肉在炎症反应下产生的局部痉挛疼痛。合谷刺法是将针刺入分肉间,作用于肌肉丰厚处,王毅刚认为与一般刺法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刺激面广、刺激量大、针感强,针尖到达肌肉与肌腱、筋膜的层次多。针刺后,原先皮下压痛、肿胀、紧张的软组织很快能得到缓解,反复使用此法,也不易造成创伤。张介宾在《类经》提到“邪在肉间,其气广大,非合刺不可”,可见古代医家也认为采用合谷刺法缓解肌肉疼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典型医案

江某,男,46岁,2022年8月30日初诊。诉右侧背痛1周。患者2周前长时间于空调房内,后右侧背部疼痛,有紧束感,局部喜温而恶寒。查体:右侧胸椎旁肌紧张,广泛性压痛,以竖脊肌为甚,可触及条索状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

诊断:(寒湿痹阻,气滞血瘀型)筋痹(西医称为背部肌筋膜炎)。

治则: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治法:先针刺双侧天柱穴,强刺激得气后留针,站立位,徐徐作背部前屈后伸、左右转侧及左右侧屈6个动作,力求各方向动作做到最大极限,在极限处停顿并坚持2~3秒,恢复原位,每遇疼痛、僵硬、牵扯不利的方向,则多行几遍,如此反复运动5分钟。结束后患者取俯卧位,寻找背部痛点,明显触及患者竖脊肌处有条索样反应点,在该处酒精消毒后以1.5寸针45°角斜刺,进针后针尖抵达硬结深部,做提插泻法,如此向硬结深部不同方向再刺入2针,状如鸡爪。刺痛点下方触及另一反应点,疼痛较前者轻,选用一针多向刺法,1.5寸针45°角进针,针尖抵达硬结后行提插泻法,退针后再向左右两旁分别进针得气。其次选取肩井、大柱、夹脊,留针,连接电针,一组连接阿是穴及天柱穴,另一组连接另一阿是穴及肩井穴,断续波,中等强度刺激30分钟。

次日复诊:背部疼痛减轻。再次治疗,方法同前。

9月2日三诊: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活动时疼痛减轻,调整针法均选用一针多向刺法。共治疗7次,活动时背部疼痛消失,背部条索状硬结范围较前缩小,取得满意疗效。

按 本例患者工作需要,长期久坐,此次因久坐、受凉导致右侧背部疼痛,有紧束感,局部喜温而恶寒,病程较短,舌淡紫、苔薄白,脉细,辨证属寒湿痹阻、气滞血瘀型,治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首先针刺双侧膀胱经之天柱穴,强刺激,天柱穴的解剖组织与膀胱经两条脉络周围的解剖组织相连续,刺激天柱穴教导患者活动可使凝聚之血气得以流畅。王毅刚注重痛点的寻找,触及竖脊肌处有条索样反应点及明显压痛,遵循以痛为腧的选穴原则,重点选穴,在疼痛明显的阿是穴处使用合谷刺多针刺法,针尖向痛点集中,使得局部经络气血畅通,待疼痛缓解后调整为一针多向刺法,以上均依据患者病位、疼痛程度选取合适的针法及刺激强度。

背部肌筋膜炎虽疼痛范围局限,肢体活动无明显受限,但病情易反复,局部不适感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积极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王毅刚所用合谷刺法治疗本病廉价、安全、简便,该法在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临床运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取穴少,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借鉴。